洛克特聂华军于深圳大学分享实战方法论:数字时代的文化创变者思维是如何炼成的?

2025年6月12日,由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联合主办,洛克特视效创始人聂华军以“数字时代的文化创变者思维”为主题,为深圳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带来一场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专题分享。

分享会以真实项目案例为脉络,串联起中国数字视效产业从技术跟跑到生态构建的发展轨迹,为高校学子打开了一扇透视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的窗口。持续90分钟的对话,正在重塑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亲历者视角 从好莱坞学徒到国漫工业化推手

聂华军作为中国内地最早一批CG特效制作人,以20年行业深耕经验为切入点,揭秘《哪吒1》《哪吒2》《长津湖》等作品的技术突破。他特别指出,团队通过“技术攻坚 +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实现IMAX 银幕的震撼视觉呈现。

这种双轨思维贯穿其三次创业历程,从2007年组建国内首个专业电影特效团队参与《风云决》制作,到原创动画入围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再到创立洛克特视效并成为《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主力CG特效团队,始终践行技术与艺术的共生逻辑。

数字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实践 从银幕特效到数字文旅生态

电影视效技术的硬核突破

分享会现场展示了《哪吒》系列的技术进阶成果:在《哪吒1》天劫云特效制作中,团队面对9平方公里超大场景的算力限制,创新采用矩阵变换数学方法将场景拆解为100多块独立单元计算,最终实现 IMAX 银幕的震撼呈现;

《哪吒2》中,“裂空爪” 特效融合8种岩浆材质与流体速度,三条龙王灭陈塘关的爆炸特效整合50多种形态,历经7个月打磨。更值得关注的是洛克特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跨界合作,通过分布式算法算力支持突破传统动画算力瓶颈,开创了科研机构与影视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

数字文旅IP的产业化路径

聂华军以深圳龙岗儿童公园IP《麒麟家族》为例,解析“非遗元素+数字技术+实体空间”的融合模式——该IP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与公园场景结合,通过沉浸式新消费场景+周边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年400万人次的流量转化。此外,深圳罗湖区IP《罗犇犇》、湖南怀化鹤城区IP《福达达美盈盈》等项目,均展现了“地域文化符号+科技叙事”的IP开发逻辑。

AIGC与元宇宙的前沿探索

针对当下技术热点,分享会披露了洛克特在AIGC领域的实践:从数字人《龙子婳》《龙宛宛》的开发到全流程AIGC电影PV创作,已形成“AI技术+文化叙事”的闭环。在元宇宙方向,全国首部超高清AI智能VR大空间电影《恐龙密码》作为广东省18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通过DeepSeek多模态大模型低延时实现多人实时交互,为沉浸式娱乐市场提供技术范本。

产学研协同 搭建产业需求与学术研究的桥梁

分享会特别强调洛克特视效在“产学研用”领域的布局,与高校课程共建,将特效样板库转化为教学实训模块。聂华军在分享中提及行业四大痛点(IP长线运营缺失、复合型人才稀缺等),引发在场师生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

深圳大学艺术管理系现场表示,将在培养方案中新增模块,呼应产业对“技术+艺术+商业”跨界人才的需求。

创变者思维的核心 在技术浪潮中锚定文化价值

这场分享会以“技术为器,文化为魂”为主线,揭示数字时代文化创变的本质。聂华军特别提出“创变者成长公式”,将 20 年行业实践浓缩为可复制的思维模型:

他强调,公式的核心在于“长计划短安排,上天要接地,市场要通气”——既要仰望技术前沿,又需扎根文化土壤,通过“积小胜为大胜”的务实路径实现创新跃迁。

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到《恐龙密码》中科技与科普的融合,洛克特视效的实践印证了“东方美学+电影级科技”的无限可能。

正如聂华军在结语中强调:“真正的文化创变,是让传统符号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叙事语言,而这需要技术突破与文化理解的双重能力。”

洛克特视效已开启2025年校园合作计划 关注“洛克特视效”公众号获取相关信息 深度参与产学研项目对接